犹太民族:在特立独行与联结万民之间

“这是独居的民,不列在万民中。” 《民数记23:9》对许多人来说,巴兰的话定义了犹太人的基本特征——他们是孤独的,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格格不入。乍一看来,以色列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,被认为是存有距离感且带着明显迥异的,如果说以色列在国际上的孤立主义——尽管你可以归咎于现实存在的反犹主义——这是不可逃避的命运。

这的确是真的,犹太人那些宗教上的行为戒律使其与其他人拉开了距离,诸如保持洁净(kosher)和守安息日(shabbat),总时不时令其他人感到和犹太人融洽相处似乎困难重重。总之,犹太人给人感觉是一个奇怪的人群,距离感十足,且孤立于世。不过,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以色列这个民族的历史,你会发现与上述看法截然不同的观点。在历史上的很多时期,犹太人都很明显地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建立了联系,他们总是在自己寄居的每一个地方与当地积极互动,并且与别人产生互惠互利的关系。

很多人将这个现象理解成完成一种神圣的犹太使命:“点亮每一处地方”。 拉比纳法塔利·兹微·耶胡达·伯林(Rabbi Naftali Zvi Yehuda Berlin)写道:“我们犹太人之所以多数时间都处在流亡之中,原因是神圣的上帝向亚伯拉罕揭示了,他的后代将要点亮每一处地方,使寄居各处的犹太人成为外邦人的光,这实际上也是犹太人为何流亡的唯一原因。” Ha’emek Davar 关于《创世记47:28》 “外邦人的光”这个说法,源自《以赛亚书42:6》,但拉比把这个概念溯源到《创世记》里涉关我们的祖先亚伯拉罕,正如《创世记18:18》 里说的那样,上帝应许给亚伯拉罕如下的祝福:“亚伯拉罕必要成为强大的国,地上的万国都必因他得福。” Ha’emek Davar 关于《创世记18:18》 那是什么样的祝福?接下来的经文对此做出了解释: “我眷顾他,为要叫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的眷属遵守我的道,秉公行义,使我所应许亚伯拉罕的话都成就了。” 《创世记18:19》 现在看来,这个预言已经应验了。

《妥拉》最基本的价值观:义和公平——包括生命的神圣,神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,人生来平等,以及社会正义的基本准则——早已成为无可更改的普世价值。此外,在过去一段历史时期,许多犹太人一直是科学、哲学乃至技术领域的领袖。诸如马克思、爱因斯坦,弗洛伊德和扎克伯格,都在全球变革中塑造了人类的意识(即便到了最后,很多人的贡献被否定)。不过我们却不能忽视一个显著的事实,即得到诺贝尔奖的犹太人的比例,同犹太人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,极不对称得高出几十倍,这也见证了犹太人在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中的巨大作用。通过独特性建立联系很多人会说,犹太人属性中固有的孤立性与其同周围世界产生的交联,揭示了其民族个性中的某种分裂性?仔细想一想,其实不会。事实恰好相反,这两种貌似矛盾的特性其实是互辅的。

《妥拉》并非始于犹太民族,而是始于整个世界的创始之初,始于整个人类诞生之晨曦。大洪水之后,上帝将人类当成一个整体立了一个约,正如经文里说的那样《创世记9:8-17》。又如接下来,《圣经》里提到了巴别塔,亦显示出上帝希望自己的立约能够遍及世界各地。《圣经》清楚地表明,上帝不仅是以色列人的神,还是整个世界的神。正如经文里说的那样: “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,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大。在各处,人必奉我的名烧香,献洁净的供物。因为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大。” 《玛拉基书1:11》存在一个被上帝“选择”的民族,并不意味着其他人遭受了遗弃。相反,犹太人之所以被选择,就是带着使命点亮世界上其他的地方,正如先知以赛亚在暮年所做的预言,犹太人要“作外邦人的光”《以赛亚书42:6》。矛盾的是,作为和整个人类的某种联系,也便必需存有一定程度的孤立。以色列的独特地位源于它的目标,使得其余整个人类世界可以同步而行。这可以比作犹太人里的祭司,他们专门负责祝福并履行圣职,这决定了他们也便需要孤立于其他犹太人。同样的道理,以色列在这个世界的任务: “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,遵守我的约,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;因为全地都是我的,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,为圣洁的国民。这些话你要告诉以色列人。

《出埃及记19:5-6》这段经文清楚地表明,以色列的独特地位并不单取决于犹太民族的精神美德,更取决于犹太民族可以践行上帝与之立下的约。最后的日子以色列建国时,《圣经》提到的七盏灯台被选为国徽。其中的一个原因,是以赛亚的预言阐述,犹太民族将来“作外邦人的光”。尽管有着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,我们还是设法履行回到锡安的预言,同样也可以相信如果我们把自己奉献出去,我们还可以带来以下的和平愿景: “末后的日子,上帝殿的山必坚立,超乎诸山,高举过于万岭 。万民都要流归这山 。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,说,来吧,我们登上帝的山 。奔雅各神的殿。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,我们也要行他的路 。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,上帝的言语,必出于耶路撒冷 。他必在列国中施行审判,为许多国民断定是非。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,把枪打成镰刀。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,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。” 《以赛亚书2:2-4》


补充:千百年来以色列人民的轨迹是由外向内的,即从流放向着回到以色列。我们已经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步,我们又回到了我们的家园。下一步骤是要改变我们 的方向,学习从内在走向外在,从以色列走向世界。

 

作者 拉比博士雅科夫·纳根 (以色列)
翻译 利维,Amit(天佑)
编校 Paul,Amit(天佑)

抢先发布头条留言吧~

欢迎留言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